彭斌:
感谢苏建宏副厅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单位。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省统计局李局长,刚才您提到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快,请您介绍一下2021年我省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
李启荣:
谢谢您的提问。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发展的主题。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千方百计抓投资促消费,全省“稳”的基础进一步夯实,“进”的势头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经济结构看,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长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4.3:35.3:50.4,二产占比较2020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工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从投资结构看,民间投资表现好于全部投资,对全省投资的贡献率为58.0%,拉动全省投资增长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44.0%,占比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说明民间资本对云南经济发展的信心和预期在提高。从消费结构看,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可穿戴智能设备、照相器材类商品和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4%、65.7%和22.8%。数字产品及线上消费的持续活跃为稳定消费作出了积极贡献。从限额以上单位看,2021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37.0%,比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速高25.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5倍。
第二,新产业新业态拉动作用凸显。工业方面: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显现,高技术制造业高速增长、比重提高。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1.0%,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排名提升4位。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4.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6.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9.4%,占比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32.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3.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4%,占比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电子行业成为制造业主要的增长点,增加值增长45.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4.9%,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绿色铝材、绿色硅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6.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6.5%、28.8%、16.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9、7.2、5.0个百分点。农业方面:“绿色食品牌”进一步显现。绿色食品产业综合产值增长12.0%。
第三,数字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数字经济投资增长58.9%,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达74.6%。在数字经济投资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31.6%、278.7%。2021年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1%,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长30.4%;数字产品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3.2%;数字要素驱动业营业收入增长41.9%。
第四,企业效益好转。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45.55亿元,同比增长32.5%。随着企业效益好转,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增速达到7.6%。
第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镇调查失业率与全国持平,比上年有下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上年缩小0.04。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
我想请问苏副厅长,2021年,财政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谢谢。
苏建宏:
谢谢你的提问。全省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把民生保障摆在各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的首要位置,2021年,全省民生支出达4888.3亿元,占总支出的74%,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具体来讲:
就业方面,省级财政安排资金52.9亿元,撬动金融机构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6亿元,全力支持稳就业、保就业,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58万人。
教育方面,全省教育支出达1143.3亿元,连续4年保持千亿元以上规模。全力支持补齐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短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促进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积极支持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昆明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认真落实教师工资、培训、奖励等待遇政策。
社会保障方面,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114.7亿元,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稳步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水平,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医疗卫生方面,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283.9亿元,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落实,继续支持实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进健康云南建设。
平安云南建设方面,统筹安排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375.6亿元,有力保障公检法司等方面的工作,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健全。15个主要行业领域没有发生较大事故,有效应对漾濞、双柏地震等自然灾害。
惠企利民方面,2021年实现新增减税降费180亿元,将中央和省级直达资金1690亿元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方面,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移步做好县级“三保”工作的通知》,着力强化各级党委、政府职能,财政部门建立财政收支运行常态化监测调度机制,2021年,省对下补助达3885.7亿元,有力地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兜牢“三保”底线。
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
投资是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请问云南省在2022年在促进投资方面有哪些安排和部署。
岳修虎:
谢谢你的提问,抓投资、抓项目是云南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的一年,各个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调结构、增动力、补短板、惠民生方面实施了一大批的重大工程项目,为去年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面对疫情防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投资的作用更加重要。我们将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投资工作。
第一,持续做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重大项目的实施,抓好纳入云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相关规划的重大项目实施,争取尽快开工建设一批项目。
第二,围绕产业强省、交通强省、绿色能源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高原体育强省,谋划一批、开工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努力扩大产业投资,加快发展云南工业经济,加大水利、铁路、新基建等领域项目的开工建设。
第三,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谋划和推进一批项目,包括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特别是城市地下管网、老化管网改造升级提升,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城积极打造美丽县城、健康县城、文明县城、智慧县城,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加快软硬件投资,打造功能齐备、绿色低碳、智慧创新的园区,在园区里建设科研机构、孵化器、科技平台、人才公寓等,建设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方面的投资力度,逐步改善农村面貌。
第四,积极拓展资金来源,云南的投资空间和潜力非常大,意味着资金需求非常大。我们要加大争取的力度,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和省级预算内资金,大力招商引资,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强资金到位率和拨付率管理,提升投资效率和效益。
第五,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从项目谋划、策划一直到施工落地,整个过程实现闭环管理,加强全流程跟踪和服务,提升谋划项目前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重大项目的要素省级统筹和保障力度,做好在建项目,做多新建项目,建立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强度、提升投资效率、增加投资效益的奖评办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正在起草相关文件,对投资结构、投资强度、投资效率效益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州市,设立“骏马奖”,每个季度开展评比奖励,引导全省的投资质量和工作质量提升。
扩大有效投资不仅有利于稳增长,对优化产业结构、补齐基础公共设施短板,改变改善城乡面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夯实我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22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和典型引路法,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全力以赴地做好全年的投资工作。
谢谢你的提问。
农民日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想请问一下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第一个问题是2021年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亮点有哪些?第二个问题是去年12月底召开了中共中央会议,提出2022年“三农”工作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稳中求进,云南在2022年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稳住“三农”的基本盘?谢谢。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李国林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李国林: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衷心感谢新闻界各位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省“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决策部署,对标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全省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业农村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具体讲有八大亮点:
亮点一:预计2021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3870亿元,同比增长8.4%,创历史新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7元,同比增长10.6%,增收持续高于城镇居民。
亮点二:“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增幅超过12%,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产业面积和产量持续位居全国第一;蔬菜、水果、生猪、肉牛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2021年,“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重点企业服务平台入驻企业151户,涉及招商引资项目155个,项目协议总投资1016.94亿元,实际落地金额达307.31亿元;向184个经营主体兑付绿色预计奖励资金8886万元,对首批20余户“绿色食品牌”重点企业兑付投资奖补4.54亿元。全省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676亿元,同比增长37%。
亮点三: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全省投入资金56.13亿元,全面完成4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30.3万吨,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生猪生产全面恢复,禽肉、禽蛋、牛奶等产品稳定增长,“菜篮子、果盘子”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足。
亮点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建设“一平台、三机制”,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56.19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243.9亿元,倾斜支持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产业帮扶由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转变,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2.44万人。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持续巩固。
亮点五: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对“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进行全链条扶持。完成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和20个特色县培育,认定1888家“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直采基地174个,开展首批20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创建。新增国家级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和肉牛产业示范园项目各1个。2021年,全省新增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1528个。其中,绿色食品627个,有机农产品90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有机产品有效证书数1781张,居全国第二位,有机产品获证组织1269个,居全国第一位。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户,总数达58户,居西南五省(区、市)第二;省级龙头企业增加至1021户,成为打造“绿色食品牌”主力军。202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首次突破1.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1.68:1以上。
亮点六:农业绿色生态转型加快推进。编制九大高原湖泊农业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各流域分湖施策,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建设2.28万亩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区,在28个县实施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在40个县开展150万亩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完成1031.2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推进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蔬菜、花卉退出。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
亮点七: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9个乡镇列入国家产业强镇,15个村镇入围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5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4.5万台(套),补贴受益农户11.6万元,带动投入社会资金13.3亿元。集科研、生产、加工、交易和社会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云花”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
亮点八: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农村“厕所革命”,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考核评估办法。下达农村“厕所革命”奖补资金11.65亿元,2021年,已改造建设农村卫生户厕50.66万座,常住户100户以上自然村、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和赤水河流域自然村卫生公厕5941座。评定2021年度美丽乡村1053个,其中,省级116个、州(市)级431个,县级506个。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三农”工作,稳住“三农”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方面重点工作,今年主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决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任务。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6287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930万吨以上。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多措并举稳定蔬菜、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
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抓好产业帮扶项目,督促脱贫县落实财政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产业项目不低于50%。加强产业帮扶项目风险排查整改,确保效益发挥。持续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稳定提升帮扶救助能力。
三是启动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坚持把农业经济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上,持续做强做大“绿色食品牌”,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四是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480万亩,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提升耕地质量。
五是扎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提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新登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在1000个以上,稳步提升绿色产品供给水平。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动长江大保护和生态修复走在前列。
六是统筹协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持续开展美丽村庄评定,分类打造一批示范样板。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等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七是持续深化新阶段农村改革。扩大土地承包延长试点范围,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加快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继续推动深化水利、林业草原、供销合作社、农垦等改革。
谢谢。
人民网记者:
我想问一下2021年云南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年又有哪些打算?谢谢。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唐文祥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唐文祥:
谢谢各位媒体朋友,首先,要感谢大家在过去的一年当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帮助。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狠抓年度目标,工业增速处于全国中游水平。我们围绕年初目标,抓项目服务,抓项目立项,抓项目落地,抓服务企业,成立专班对口联系服务16个州市。我们抓疫情防控,积极对接工信部支持我省新冠疫苗供给超过9000万剂,协调20万剂疫苗用于边境地区疫情防控。全年,全省工业生产总体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增速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二是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绿色铝硅产业预计突破千亿。全产业链重塑卷烟、有色金属产业新优势,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烟草制品业增长4.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6%,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45.3%。加快绿色铝硅产业发展,推动保山通威一期、曲靖晶澳二期、能投有机硅一期相继投产,加快推进山东魏桥新的193万吨绿色铝产能转入工作,目前,全省建成绿色铝产能537万吨,建成多晶硅产能5万吨、单晶硅棒93GW、单晶硅片99GW、有机硅单体20万吨。预计全年绿色铝硅产值将突破1100亿元,成长为新的千亿产业。
三是谋划推进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促成中国出版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与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我们与上海经信委、福建工信厅以及商汤科技、京东、东旭集团、三峡智慧能源等13户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其中,拟投资额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协议投资达588亿元,举行7个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概算总投资343.8亿元。全省共签约工业和信息化项目485个,协议投资额2605亿元。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3个100”、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提升重点创新项目30项、工业质量品牌提升重点项目18项等项目,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红河开远新东旭集团我省首个纺织服装全产业链项目等一批项目投产运营。
四是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民营经济发展加快。谋划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研究制订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园区示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预计全年园区营业收入将突破1.9万亿元。我们抓企业纾困,制定支持中小企业纾困政策,开展中小企业清欠工作,完成《云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修订并开展宣传贯彻,扎实推动市场主体倍增,新增17户企业入围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总数达到52户,位居西部中上水平。2021年,全省新登记民营经济户数73.69万户,比上年增长13.9%,全省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96.95万户,比上年增长12.7%。
五是加快数字化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实施边境信息通信网络保障能力百日攻坚行动,累计已开通基站853个、通信铁塔880个,整体工程已到达各项预定目标任务。做好年度惠民实事,累计开通5G基站约5.2万个,30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5G网络全覆盖,重点场所千兆网络覆盖率达100%,百兆以上用户宽带占比达93%。围绕“新基建”,推动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工信部批准建设,推进“5G+”融合创新应用,28个“5G+智慧医疗”项目入选工信部、国家卫健委试点示范目录,项目总数位居全国第9、西部省份第2。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积极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预计“上云上平台”中小微企业超过7万户。预计全年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可突破1900亿元。
2022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围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的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按照大抓产业发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市场主体,大抓创新发展,大抓绿色发展的要求,以高水平的“稳”保障高质量的“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推动制造业、新能源电池、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政策,争取国家差别化政策,推动云南自然地理优势向经济地理优势转变。
三是深入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
四是推动科技、信息、智能、数字、创新赋能实体经济,提升跨越发展新动能。
五是聚焦促进市场主体倍增,着力培育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我省比较优势,突出市场化招商引资,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大招商力度,抓紧推进与重点企业合作,加快引进产业链重点企业、头部企业。
七是切实为中小企业纾困,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型”企业培育力度。
八是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新基建”,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 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当前,我们将把工业稳增长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网记者:
人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请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人才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谢谢。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熊梅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熊梅:
感谢您的提问,也衷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支持。2021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发挥省人才工作成员单位部门职能,聚焦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支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化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人社部的决策部署,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立足职能推进人才发展政策制度改革创新,强化“两支队伍”建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突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选拔力度,以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项目为牵引,选拔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实施博士后人才培养和“青年人才”专项,加快培养引进更多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实施新一轮知识更新工程,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加大对高等院校、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院等创新主体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培养选拔支持力度,努力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汇聚人才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实施“技能云南”行动为统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重点推进技能提升、技能强企、技能激励,强化“十个一批”多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启动一批新技师、首席技师培养重点项目,实施“一流技工院校”项目。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中国(云南)职业技能培训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构建较为完备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入实施“6个1万”人才专项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文化旅游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电商人才、数字化人才、对外交流合作人才等经济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赋予更多科研平台、创新主体职称评价自主权,推动各级各类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立医院扩大用人自主权试点;在人才引进、岗位聘用等方面支持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直接办理聘用手续,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完善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加快促进人才向产业领域、基层一线流动。
四是进一步优化拓展人才服务保障,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加快中国·昆明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柔性引才基地、园区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等平台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便捷化服务。加强人才表彰奖励工作,落实好各类人才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待遇规定。加强人才服务事项信息化建设,探索推进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推进网上“能办尽办”“一网通办”。
回答完毕,谢谢。
彭斌: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各位记者朋友,过去的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省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希望各媒体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结合省两会的宣传,多角度、多形式持续宣传好这些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为奋进新征程,不断开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